家长问答>孩子有刻板行为怎么办

孩子有刻板行为怎么办

456

  • 孩子有刻板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,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,出现问题必须及时干预,而不能让步。一旦让步,将来可能会不可收拾。

    孩子有刻板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锻炼孩子

    家长要锻炼孩子接受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的能力,这可以从提高孩子对“得不到”的容忍度开始。当孩子慢慢适应这些小变化时,我们逐渐延长进入变化的时间,孩子的应对变化的能力也会相应得以提高。

    2、从一到多

    在生活中孩子们通常会存在多种刻板行为。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对所有的刻板行为进行干预,而是从一种刻板行为开始进行干预,在孩子的可接受性和弹性增强之后,逐渐过渡到干预多个甚至全部。

    3、防患于未然,做好预判

    面对孩子的刻板行为,前事控制策略是最好的方法,也就是提前预防,或者说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来减少孩子的刻板行为。我们要随时关注孩子刻板行为发生之前的任何“苗头”,事先采取措施,例如安排适合孩子的多样性活动,以减少孩子刻板行为的产生。

    4、提高孩子的能力

    其实孩子出现很多刻板行为,追根究底还是孩子自身能力的缺陷,当能力一旦提上来,孩子很多的刻板行为也会随之消失。例如孩子一直走同一条路线,但是当父母带孩子走过很多不同的路回家之后,孩子也能慢慢改变这个刻板形式。再比如孩子总是问同一个问题,重复同一句话,但是当孩子能力上来,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问题的意思,就不会再重复问了。

    5、尽量让孩子有事可做

    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,来减少他们的无所事事的无聊时间,不仅可以使孩子没有时间去做所谓的刻板的行为,而且可以很好地把这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,从而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合作和一些能力的提高。

    6、分散注意力

    可用孩子喜欢的东西(如食物、玩具、依恋物)引起关注,用新的强化物替代刻板行为。也可带他到图书室里看书、绘画,或索性独自呆一会。

    7、两步分心法

    明确告诉孩子停止这件事,去做那件事。如先引起孩子的注意,再发出指令他停止做旋转,现在去拿杯子喝水等。待孩子适应这些小变化后,逐渐延长切入变化的时间,再做第三件事情,诸如此类。

    2024-03-09 查看全文
  • 叛逆期是成长的标志,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的阶段,需要我们家长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,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,接纳叛逆情绪,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发泄情绪的出口。

    孩子有叛逆心理和行为该怎么办?

    1、学会与孩子沟通,聆听孩子的想法

    父母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,而在孩子看来自己是有理的,这就是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。就像新学期孩子想要换一个新书包,但是你却因为之前的书包没坏为由拒绝了孩子的要求,但是这个书包已经背了两三年了,孩子的心情难免失落。

    心情失落,孩子情绪上自然会出现波动,逆反情绪就很容易出现了。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,但孩子提出要求后,父母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,然后再决定给不给孩子买,这才会减少孩子逆反情绪的产生。

    2、接纳情绪,培养信任感

    叛逆期的孩子情绪不稳且性格敏感,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,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,更重视父母能不能看见他们。

    首先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,叛逆期的不良情绪让他们觉得自己孤立无援,而我们家长也很容易“关心则乱”,不妨顺势什么也不做,只要坦诚的接纳孩子的情绪,给孩子一个拥抱,抚平孩子的焦虑、不安等情绪。

    其次重塑与孩子的信任关系,去相信孩子,减少控制欲,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件事,做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家长,说到做到,不敷衍孩子,不随意捏造谎言,重视承诺,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。信任感的建立,更有利于孩子对我们卸下心防,减少与我们对话的抗拒心情。

    3、巧用多种方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

   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有很多种原因产生的,对于不同的原因父母应该用一些巧方法来对待。如果最开始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,父母要对孩子用一些积极引导的手段,而不要来不来就强加阻止,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父母最好是采用幽默话题的方式来化解和孩子之间的尴尬,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住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
    4、尝试现代化教育手段

    以前,常有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“不打不成材”“黄荆条下出好人”等家训,但随着社会的进步,家长也要与时俱进,不断学习和创新,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,不能单纯依靠拳头,要做有理念有素养的家长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    5、积极融入孩子的生活

    一些家长和孩子出现代沟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。换言之,没有积极融入孩子的生活,不懂得孩子需要什么、孩子喜欢什么等等,结果造成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意愿和需求,孩子感到失望。同时,家长要学会放手,青春期的孩子想对自己的事情做主,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想法,要懂得适当放手,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
    孩子叛逆的原因:

    一是、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,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,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,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,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。

    二是、有些父母从小溺爱孩子,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不论什么事父母都随着孩子的性子来,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,认为大人听自己的是理所当然,父母稍稍提出一些孩子不乐意的要求,就会引来孩子的抵触。

    三是、有的父母常以专制的方法管教孩子,以命令的语气说话,要孩子顺从一切。个性较温和的孩子会顺服父母的权威。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,则会反叛。结果便形成叛逆行为。

    2024-04-28 查看全文
  • 小孩子犯错是正常的,我们要学会理解,但是必须严肃的给孩子说清楚,偷东西是错误的行为,及时制止,并正确引导教育他,勿以恶小而为之!

    小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弄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

    在孩子出现“小偷小摸”的行为之后,家长不要急于惩罚孩子,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。大部分孩子本意并不是真的想去“偷拿”,而是迫于现实压力与内心的渴望,从而做出的不恰当举动。家长一定要弄清楚,孩子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,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加以引导。

    2、在孩子犯错时及时批评

    作为家长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,就应该及时批评孩子,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,如果家长一直不舍得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,那么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所以一定要及时批评他。同时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惩罚,这样孩子以后才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。

    3、帮助孩子树立物权观念

    有一些小孩子之所以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,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物权观念,他们并不知道,未经别人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偷窃的行为,所以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物权观念,告诉孩子要拿别人的东西,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,不可以偷偷把别人的东西带走。

    4、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

    家长先不要急着帮孩子去承担后果,而是要尝试让孩子自己负起责任,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小偷小摸的坏处所在。如果对方要求赔偿并道歉,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弥补现状,钱可以家长来出,但道歉得有孩子自己去。只有孩子通过这件事长了教训,他才能明白父母是真正为他好。

    家长可以通过举例名人的事迹等方法,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自己的错误,并学会主动地去自我改正。当孩子的坏习惯得到明显的改变之后,家长要不吝惜夸奖的语言,多夸一夸自己的孩子,让孩子也为养成好习惯感到自豪

    5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

    孩子拿了别人东西被说成小偷,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。让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,自闭内向。不要当面斥责他,小孩有自尊心的。但是要他及时归还所偷财物,告诉他,不属于他的东西不要拿,想要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取,给他树立正确价值观。

    6、多给孩子关爱

    很多时候小孩偷东西,并不知道那是偷盗行为,以为是“拿”。这方面,作为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。很多情况,小孩只是模仿了大人的行为。例如爸爸不经妈妈的允许拿了妈妈的东西。妈妈没有和爸爸打商量,就用了爸爸的物品,奶奶不经妈妈的允许私进房间等。然后小孩子学样,没有经过物品主人的允许就拿了回来或者私自使用。一定要让他分清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,千万不要是熟人或者朋友就不经允许拿东西。

    2024-04-19 查看全文
  • 孩子偷东西,我们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,那么真正遇到的时候,家长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,家长一定要认真的和孩子做思想工作,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。

    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要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

    虽然现在学校都提倡家长们不要给孩子零花钱,是为了不让他们从小对金钱有过多的依赖和误解,但适当的零花钱是有必要的,他们有时也有些需求,给多少要看孩子实际需求,给了要正确指导孩子怎么去花,帮助他们对金钱正确的认识观。

    2、让孩子知道他们这样做是错误的

   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。他们应该知道你对他们做过的事感到非常的生气,但是你对他们的爱却不能减少。让他们知道偷东西是一种不就好的行为。在和他们说这件事的时候要直视他们的眼睛。

    3、不要对孩子说“偷”这个词

    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低,对来自别人的评价很容易产生“认同”。如果用“偷”这样的词来责骂孩子,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偷东西的人。父母要冷静分析原因,不要骂孩子“小偷”之类的消极语言,这些孩子日常犯的错误与这些话语的性质是不一样的,他们还不懂得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卑劣可耻的。

    4、平静地和孩子沟通

   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,第一反应都是暴怒,斥责孩子怎能变坏。孩子轻则挨打重则挨骂,如此管教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。平静的沟通其实非常重要,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偷窃行为,然后才能对症下药。另外父母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沟通真实性,有些孩子迫于打骂下会产生进一步的撒谎行为,这样反而不利于父母的引导。

    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行为的原因:

    1、物权意识不清晰

    很多孩子并不能分辨出“拿”和“偷”的区别,孩子没有清晰的物权意识,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,做出“偷”的行为时,孩子的心里想的是,我想要用我要拿来用一下。

    2、孩子缺乏关爱

    我们没有慢下来研究孩子缺什么的习惯,因为慢下来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。孩子去偷东西有可能是要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,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。

    3、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

    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,因为年幼的时候所有的生活物品都来自父母,而如果有时候父母不允许买,那么就算孩子对于“所有权”已经有一定概念了,还是会无法像成人般良好的自控。

    2024-04-17 查看全文
  • 想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,父母一定要先分析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,然后根据原因,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孩子纠正。一定要有耐心,不要想着一次的谈话,就能让孩子改正过来。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    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了解和接纳

    这是基本的药方,了解和接纳孩子,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。我们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言行,但需接纳他们是有价值、有尊严的个体;我们可以直接说明不同意孩子的某些言行,但不可将他整个否定或加上侮辱性的标记。所有的行为都有它的原因,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或问题,避免强迫式的推销或武断的批判。

    2、保持友好的态度

    一开始确实很难做到。即使你很生气,也要练习温柔平和地说话。我们友好的态度使孩子们愿意合作,这使他们更有可能坚持我们和他在同一阵营。渐渐地,孩子们不再对父母怀有敌意,更愿意合作。

    3、保持冷静,拒绝权力斗争

    我们想要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,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,当产生这样意识的时候,我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在面对孩子淘气或者产生不符合你行为标准的时候,首先不可以带着情绪与孩子进行沟通,当孩子不听你的命令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,不要让自己陷入权力斗争之中。当你先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,你才能以更加平静的心态,去看待孩子的行为。

    4、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,正确引导发展

    当一个孩子长期的被打压或者忽略的情况下,很容易形成偏差的人格,通过打骂方式教育出的孩子,从长远上来看都是没有效率的。家长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,正确的引导他的发展,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态度,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,使得孩子的人格达到完整,精神世界达到充实。

    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?

    1、报复

    如果在和大人的权力斗争中,孩子总是失败,已经没有希望能够赢得大人的尊重,那么他就有可能会进入报复的阶段。你让我不舒服,我就让你更不舒服。比如说乱花钱,故意拖延,破坏家里的东西,不好好学习,甚至自残,等等。他不惜伤害自己,就是因为看到你痛心疾首的样子,他很满足。

    2、寻求权力

    潜意识里,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说了算才能获得归属感。当孩子发现父母试图控制他们的时候,就会做出反抗。你让我干这个事我非不干。一个家庭当中一旦出现了权力争夺,本身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。

    3、丧失信心

    丧失信心的表现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匮乏,为此想要满足内心的需求,孩子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事目的,进而会产生所谓的不良行为。大多数家长不会意识到孩子存在这样一个错误的目的,因此会给孩子贴上“不良行为”的标签,对于孩子进行过度的惩罚,造成孩子的需求变得更加匮乏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。

    4、自暴自弃

    当孩子严重缺乏价值的时候,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,并以此判断去继续行事,当他们渴望获得的关爱不被满足的时候,就会选择放弃。

    5、孩子经不起诱惑

    有的孩子犯错误,是因为他的意志力太薄弱,没有自控能力,所以,即使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,但是,一旦遇到诱惑就控制不了自己;而且他也缺乏毅力,即使想改正,也很难改得好。

    2024-03-25 查看全文
  • 你好,这位家长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对于有偷盗行为的孩子,要尽快搞清楚孩子偷钱背后的原因,同时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,切不可放任不管。应该批评教育,以说服为主,不能打骂。

    10岁孩子有偷盗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及时制止,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去引导,不能一味的打骂,要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明确并且肯定的告知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。

    2、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偷东西,从根本上杜绝孩子偷东西的行为,一般造成孩子偷东西的原因是什么,了解清楚之后,教育孩子,家长们注意,孩子慢慢就会改变。

    3、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,而不是像审犯人似的审孩子,有的家长甚至采用粗暴的方式来让孩子承认错误,都是不可取的,应该采用温和的谈话方式和孩子交流,让孩子知道错误,从而让孩子自觉的改正。

    4、不要给孩子标上小偷的标签,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,处处提防孩子,这样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,严重的话会让孩子自暴自弃,把孩子推向深渊。

    5、适当的给孩子零花钱,不能过度的控制孩子花钱,要适度的满足孩子的必要需求。让他有管理和支配零花钱的习惯,并且要建立规矩,奖罚分明。

    6、给孩子讲述盗窃行为的严重性,对孩子的盗窃行为做出一定的惩罚,例如没收玩具,禁止娱乐,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不要过度指责和打骂,小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,好好跟孩子沟通,间接告诉孩子偷钱的概念是错误的。

    7、多讲道理,多举事例。需要花钱的地方要满足。不揭短,多夸赞。不管这个阶段有多常,家长一定耐心的陪拌下去。

    8、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,让孩子真实了解你挣钱的辛苦,用情感打动孩子的心,再平时根据遇到的事教育他乱花钱,偷钱的危害。比如小偷的结局会怎么样?比如去医院看病没钱会怎么样?比如不同的人挣钱的辛苦?也就是说平时就要随时教育。不能等偷钱时才教育。

    2024-03-23 查看全文
  •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都会犯错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因为一时冲动没有造成什么危害,或是马虎犯错都是能被原谅的。犯错就改,挨打立正,很浅显的道理。孩子面对心爱的玩具,抵不住诱惑偷走了,父母该怎么办呢?

    7岁孩子有偷窃行为怎么办?

    1、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“物权”观念。帮助孩子区分物品的物权,引导孩子建立“你的”、“我的”、“他的”的概念。例如,在家时,父母要跟孩子讲什么是爸爸的,什么是妈妈的,什么是孩子的。在幼儿园或者学校,老师也要跟孩子讲什么是学校的,什么是给小朋友自己的,老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或区角活动引导孩子,正确培养“物权”概念。

    2、不打骂孩子也不让孩子当众认错,事后切勿翻旧账, 反复追究,随意转述。事情已经过去,就不要反复提起,也不要发现孩子又拿了什么东西,就说“这又是你从哪里偷来的”这种话,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;不要随意将事情告诉别人,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。“要尊重儿童,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。”

    3、告诉孩子每样东西都是劳动的结晶。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别人的,都是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,不能轻易拿别人的东西。家长应该认真地告诉孩子,想要什么东西都可以跟家长说,可以让孩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。这样子在劳动的过程中,孩子不仅能体会到每一样成果的来之不易,也学会了珍惜,在生活上能更快的独立。

    4、做出正确示范。很多孩子都有这种现象,到小伙伴的家里玩时,看到别人家里有布娃娃、玩偶、飞机模型之类的玩具自己也很想要,就会偷偷揣回家里。当家长发现了孩子拿了别人家的东西的时候,有些孩子因为害怕被惩罚就会主动承认错误,那么家长就不要再责备孩子了,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。不如温柔地对孩子说:“宝宝,我们一起去把东西还给叔叔(或阿姨)吧,爸爸(或妈妈)以后给你买一个好不好?”这样家长再带着孩子亲自把东西还给人家,用行动给孩子做了正确的示范,孩子也就知道如何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的做法。

    5、让孩子明白可为与不可为这是身为父母必须要教给小朋友的一件事,千万不要觉得小朋友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了,教育的事情是长大之后的,有句话叫做三岁看到老,就是说孩子三岁的性格可能会影响一辈子的性格。当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,立刻告诉孩子,什么事情可以做,什么事情不可以做,可行与不可行是孩子必须明白的道理。当然不要长篇大论,只要告诉孩子,偷东西这件事绝对不可行就可以了。孩子如果偷东西只是无意识的“自我主义”,那么就会自己明白这件事做得不对,自然就会改变。

    6、让孩子知道“每个人概念”什么是每个人概念?打个比喻吧,就算是一家人,孩子的东西是孩子的,爸爸的东西是爸爸的,那么妈妈的东西就是妈妈自己的,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,别人不可以随便拿来就用或者拿来占为己有,即使一家人都不可以。如果有需要,一家人可以相互询问一下: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东西吗?对方同意了,那么可以拿走,如果不同意,那么礼貌的说谢谢并不再要求。当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之后,他们几乎是不会偷东西的,因为在他们脑海里,早就形成了“每个人概念”。

    2024-03-23 查看全文